邺城郊外的皇庄内,农夫们正在耕作,而皇庄,永远是占据了首都周边最好的土地,这一点,北齐和北周,并无本质区别。

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高伯逸是将皇庄利用起来,在皇庄内指导熟练的农夫来精耕细作。

高伯逸站在田埂边上,看着眼前忙碌的一切,满意的点点头。几个穿着棉袄的中年人,不断对着农夫们指指点点,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做。

这些人,都是高伯逸低姿态从各大世家里弄来的专业人才。这些人一辈子都在跟田地打交道,却又不下地种田。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在世家的庄园里指导佃户们种地!

一方面,高伯逸想在这里试验从西域和突厥那边弄来的新种子,包括一些有别于高昌棉的草棉种子。

另外一方面,则是打算详细统计在精耕细作的情况下,亩产的最高能达到多少石。

然后以此为上限,来衡量各地农业产量的多寡,以此为依据,来制定不同的赋税政策。

不同地,不同税,同一地不同年份不同税,乃是高伯逸在新年初提出的新政策。这是在之前将“年税”这样的“一税制”改为夏税和秋税“两税制”之后的另一项重大改革!

这是进一步细化政策,来应对各地复杂多变的情况。奴隶社会的政府,也是政府,具有社会治理能力。

而封建时代的政府,亦是如此。只有细化政策,将权力具体化,条例化,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这不是喊一番口号就能实现的!

杨愔不在,李德林刚刚上任,想干一番大事业,所以高伯逸的想法,可以比从前更好更彻底的推行下去。

高伯逸很明白,一个政权能不能得到支持,还有所谓的民心,其实都不是一句空话。用现代的话来讲,就叫“反馈能力”。

比如说两个村民闹矛盾,如果他们能通过家乡的族老,乡绅什么的解决,那么他们对这个朝代,对皇权就不会有敬畏。

所以为什么皇帝特别怕世家起来造反呢,因为这个年代是皇权不下乡的啊!

朝廷对民意没有“反馈”能力,管得到的往往只有县城。所以,皇帝需要世家来配合自己,稳住下面的基本盘。

因此世家的地位,暂时还无法撼动,这个不是以高伯逸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在不动基本盘的情况下,却可以更加科学的治理国家,制定更多人性化的政策,来调和社会矛盾。

暂时不能做的事情,那就不做,把能做,好做的事情,一点点的推行下去,并随时砍断伸进来的爪子!

有礼有节的慢慢推进自己的想法!

推广新农作物,细化和推广科学种田,推广工坊集中化规模化,推行部分流水线作业,推行区域产业链政策……高伯逸的想法很多,在不直接抢夺世家蛋糕的同时,他的办法,是先把蛋糕做大!

就拿推广科学种田这一点来说,一直到新中国的某位开国伟人,提出农业合作社政策,才将这一点落到了实处!

比高伯逸现在所在的年代,晚了足足一千多年!

在农村合作社成立以前,种田的方法,各家都不同,敝帚自珍,甚至还代代相传!彼此之间,很少交流,甚至还有意识的保密!

很多发现和发明,一次次的失传,然后又被“发明”和“发现”,变成很多不同又很接近的版本!

农村合作社,打破了这个怪圈,让每个人零星的农业知识,汇聚成一条大河,为后世农业增产,提供了技术基础。

不要小看这些零星知识,很多经验,并不会写在书本里,农民们因为表达能力的欠缺,明明知道怎么做,却没办法表述出来。

这就需要当政者组织专业人员,将这些零星的知识汇总,筛选,推广。

高伯逸现在也不过是开了个头而已。

然而,当他想到强大的隋朝短时间土崩瓦解,强大的唐朝,最后四分五裂,“强大的”的宋朝,最后毁灭于崖山。

就变得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高伯逸感慨的叹息了一声,心中真有那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沧桑感。哪怕他现在不断的收集农业知识,将这些装订成册,成为朝廷的政策。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