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云锦绣 一百九十二章 三军可夺气

作者:水月听涛 分类:言情文学 更新时间:2024-05-26 17:26:36

再说萧干城这几日正率领六万五千步兵与火铳兵龟缩在泗沘城东南方向的锦山郡。锦山周围都有山脉掩护,干城藏在这里是不想让新罗和扶余知晓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锦山这地方空气清新是个养生的好地方。干城自开战以来的失眠症在锦山得到了极大缓解。而且锦山周围盛产人参,这几日周围的部队修筑营房工事,竟然一铲子下去挖出一颗三尺多高的山参之王。

这颗一斤多重的老山参自然是准备上贡给陛下的,至于常见的二尺多高、九两多重的山参,干城自然要好好享用一番。熟料干城身边的厨子并不会炮制人参,而是拿着九两重的极品参王顿了一大锅牛肉。

这显然是拿老山参当萝卜使。不过干城及一众幕僚并不知情,一通狂炫之后,各个口鼻窜血。干城心里这个懊悔啊!心想咋就没把碧玉和秋水带在身边呢。眼下他只好虚火暗憋,自行勾销。

其实德音把碧玉、秋水放在干城身边,基本是默许她们可以做干城的战场情人,以免干城与良德、真德姐妹擦出令天子震怒的大事。到时候干城带着良德、真德一走了之,剩下自己扛雷,岂不麻烦?

不过此回战况多变,干城实在无暇与碧玉秋水亲昵。干城鼻血刚刚止住,就有小校来报。泗沘城方面传来消息,说成斌、钟侯已率军将横城方面的新罗残军接应到泗沘城中。

成斌、钟侯的战报中详尽描述了与扶余交战的经过。看到扶余精锐悍不畏死、不避锋矢、奋勇冲锋,干城感到肩头的压力陡然增加。悍不畏死等三个词从来都是形容他麾下的军队的。

他又想到西戎与儒儒战力虽然强悍,不过一旦遭受伤亡便调头逃跑。他打了这么多次硬仗,还真没遇见这么坚决的军队。是不是自己在泥河南岸的烧杀起到了副作用,反而激发了扶余军的斗志?

他陷入沉思,开始发觉自己现在陷入两难。不杀不烧,难以摧毁扶余的作战潜力,但是只要杀平民、烧粮仓就会激发扶余军队的战斗意志。如此陷入一个死循环。

他又转而思索,与成斌、郑德贤当面作战的扶余大军,为何在有优势的情况下突然撤退?

正在他沉思时,钟侯带着一队人马来到锦山。钟侯看着干城坐在大帐中发呆的样子,不禁笑道:“大帅,您这是又想哪房姨娘呢?”

干城听到钟侯的打趣,依旧眉头不展道:“钟侯你来的好。你说说为何扶余兵的战斗意志如此强烈?”

钟侯一听这话,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他略一思索道:“总体来说,在扶余人的印象中,咱们是入侵者。他们认为咱们的军人杀害他们的亲人,焚烧了他们谷物,又帮助新罗人侵占他们的土地。”

干城点点头道:“这倒是与我想得一样。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改变我军的形象,瓦解敌军的斗志。”

钟侯点点头,又摇摇头道:“这个事的确有些棘手。之前我们为削弱扶余的守城能力,大量残杀他们的农民,焚烧劫掠他们的谷仓。如今扶余官兵视我军为仇寇。

若是停止对他们的劫掠烧杀,扶余坚壁固守,我军一个城一个城打下来,恐怕伤亡会很大。”

干城道:“此一时,彼一时。我军已经将扶余主力逗引出来。只要盖苏文的主力被我军歼灭,扶余各地的作战意志必然瓦解。咱们没有必要再这么滥杀无辜。

眼下反而是我军师出无名,烧杀过重,引发扶余军队拼死抵抗。”

二人沉默片刻,钟侯字斟句酌道:“师出有名嘛,不是没有。不过恐怕要先得到陛下的准许。”

干城连忙问道:“你且说说看。”

钟侯道:“这个事说起来话长,大约在十八年前,咱们正准备讨伐西域哪会儿。郁律壶宁突然发动对东胡的袭击。我朝辽东镇兵忙于应付儒儒无暇他顾之际,扶余国内部也发生一场内乱。”

说道这里,钟侯略一停顿,看着干城的反应。干城聚精会神道:“你接着说。”

钟侯道:“扶余大对卢盖苏文的父亲病故,按照当地的规矩应该是由盖苏文世袭父亲的官职。可是他阴狠狡诈,又主张与儒儒结盟共同对抗我朝,所以扶余荣留王与重臣都不同意他继承其父的职位。

然盖苏文家是扶余第一门阀,尽管朝臣都反对,最后荣留王还是不得不准许盖苏文继承大对卢之职。”

说到这里,干城以手加额道:“我想起来了。在广闻寺,我见过一段档案记载。说盖苏文继承大对卢之职后,对阻挡他子承父位的荣留王和大臣发动突袭。盖苏文是弑君逆臣!”

钟侯摆摆手道:“岂止。盖苏文将荣留王大卸八块之后,扔到扶余王京的臭水沟中,不许国人为荣留王收尸。”

干城拍案叫绝道:“好一个乱臣贼子。我们不如大张旗帜,就说:‘诛逆臣,复正统。’”

钟侯笑道:“大帅还得加上两句:‘从贼者,杀无赦。顺王命,无相害。’”

干城击节叫好道:“好!传令,有得荣留王遗骸送归征东将军府者,赏黄金千两,封千户。不愿为官者,去留两便。”

钟侯又说道:“大帅,此事还是先向陛下奏明为好。荣留王遇害之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逃到了我朝。本来朝廷当时就想讨伐盖苏文。无奈当时我朝用兵儒儒、西戎,无暇顾及扶余内乱。

后来扶余王子郁郁而终。不过眼下扶余国翁主尚健在。不如请陛下册封这位翁主为扶余女王,如此以离间扶余国内各方势力,使其上下离德,左右离心!”

干城兴奋之余,竟不知不觉又留下两行激动的鼻血。他赶紧掏出手帕擦了擦,顿时满脸是血显得十分吓人。

钟侯连忙呼唤幕僚,给干城端来一盆凉水清洗。钟侯不忘一旁打趣道:“大帅,您这可是思念县主上火了?”

干城一面擦脸,一面笑道:“我们的厨子真是糟践东西,把好好的老山参当萝卜使。这仗还没打就把征东将军府给一锅端了。”

二人一笑,重新落座。干城问道:“你们带回泗沘城的新罗军有多少?战斗力如何?”

钟侯道:“我们本来从横城接应出五万多新罗军。与扶余这一路打下来,这些新罗兵减损严重。目下还剩下两万六千余人。

这些兵的战力还算可以,要不然在扶余的压迫下早就垮了。”

干城道:“很好。我打算从这两万多新罗兵中挑选出两营兵马与我军共同应对将来的决战。”

钟侯道:“这个好办。这些兵跟着我们一路且战且退,谁能打,谁不能打,我们心里都有数。大帅还是打算如从前一般,只要兵不要官,将这些兵混编到咱们的各营兵马中?”

干城摇摇头道:“本帅的意思是把这些新罗兵独立编成两营,组成一支一万多人军队。”

钟侯一愣,问道:“这是为何?”

干城道:“将来我们与扶余的决战是在新罗的领土上进行。这些新罗军保卫自己的领土,并不容易溃散。同时本帅还要用这两营兵马抢占要点。”

钟侯又是一愣,再次问道:“抢占什么要点?”

干城起身走向挂在墙上的地图,钟侯紧随其后。干城一指点向新罗东海岸的一座城池,然后扭头问道:“钟老弟以为如何?”

钟侯搓着下巴,略一思索道:“蔚山。蔚山的确是个好地方,东有海港便于补给,西靠迦智山和神佛山等山脉利于防守。此地进可攻,退可以乘船逃跑。好,非常好。”

干城道:“关键是此地距离新罗首都新月城不足百里。届时我军可以随时从蔚山出发救援新罗。若是战事不利,我军亦可以利用周围的高地层层阻击杀伤敌军。钟将军以为如何?”

钟侯点点头道:“那为何还要新罗军先去蔚山打前站呢?”

干城道:“一来新罗兵是主兵,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和、地利。二来我们还不宜过早暴露咱们前往新月城与扶余决战的意图。

我们还是先让盖苏文放心大胆与良德拼个你死我活。待盖苏文麾下大军疲惫不堪时,我军再与之决战。”

二人议定所有事宜,便分头行动。干城起草奏折,请求陛下准许扶植扶余宝临翁主,以瓦解盖苏文所部军心的计划。钟侯则返回泗沘,组建两营新罗军。

再说盖苏文并没有按照高藏王的命令回师春川,而是继续追踪良德女王。盖苏文根本没有把高藏王当回事,在他眼中高藏王不过是傀儡而已。当然为了维护自己忠于国事的形象,平时他还是给予高藏王必要的礼貌。

出于必要的礼貌,盖苏文让攻击横城方面的扶余军回师北上,前往春川清剿混入后方的敌兵。盖苏文对于春川粮仓被毁也很肉疼,不过他最初的设想,也是靠效率更高的海运解决粮草供应问题。不过就在盖苏文率领十三万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打得良德溃不成军之时,扶余大军开始出现军心涣散的迹象。

原来一路南下的扶余军在路上经常能看到刷在墙上的大型标语。标语内容自然是:诛逆臣,复正统。从贼者,杀无赦。顺王命,无相害。落款是“征东将军府”。

刚开始许多青年官兵并不清楚标语的含义,一些年长的军官和老兵则是唉声叹气、讳莫如深。然而随着逐渐深入新罗境内,越来越多的扶余官兵捡到散落在进军途中的传单。这些传单都封装在小竹筒中。

一些识字的军官看过这些传单不禁心惊肉跳。原来这些传单是《告扶余全体将士书》。信中记载盖苏文十八年前弑杀荣留王的罪行。这可是扶余国的禁忌话题。

不过越是禁忌话题,越是博人眼球。这封信还写到:有得荣留王遗骸送归征东将军府者,赏黄金千两,封千户。不愿为官者,去留两便。

最后还号召全体扶余将士推翻伪王高藏王,诛杀弑君逆贼盖苏文,拥立荣留王之女宝临翁主为扶余女王。如此,征东将军府将立刻停止对扶余的战争。

至于谁当国王,广大扶余官兵本来并不在乎。不过若是能终止战争,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这是大家所期待的。不过扶余军中也有不同声音。

反对者大部分是故乡在泥河以南,亲人惨遭征东将军府屠戮的官兵。还有一些军官是盖苏文集团的子弟。毕竟盖苏文在扶余摄政近二十年,高层中的反对派基本被清洗。剩下的扶余高层大多与盖苏文形成利益绑定。

很快盖苏文也收到了萧干城散播的小报。盖苏文博然色变,下令立即收缴传单。不过萧干城再次改变策略,传单已经变为宝临翁主的彩绘画像。

这副宝临翁主的画像是拿秋水作模特,不过服饰冠冕都是认真考究过的。画像中的宝临翁主举止端庄,峨冠博带,眉眼间尽显慈悲之色。

一些中下级军官和老兵看到干城散播的宝临翁主的画像后,不禁涕泪横流。竟然有千夫长级别的军官流涕曰:“此乃吾国真主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盖苏文能清洗高层,却不能轻易消灭中层和基层。毕竟这些人的基数太大,若是杀得太多,搞不好要激起民变和兵变。一些高层军官子弟愤然搜剿并焚毁宝临翁主的画像,由此竟然引发军中械斗。

盖苏文本来想极力掩盖自己弑君之事,没想到被萧干城揭了老底。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幅伪造的画像竟然引发部下发生相互攻杀。自己若是再放任不管,恐怕这支战力爆棚的军队就要分崩离析。

盖苏文不得不在盈德停住追击良德的脚步,下令将双方参加械斗的首要分子逮捕。三日之后,盖苏文为整肃全军召开全军大会。

盖苏文也不知从哪搬来一块石碑。在一片车辚辚,马萧萧的肃杀氛围中,他粉墨登场来到石碑右侧。他颇为悲愤地向麾下将士展开催泪演讲。

他表示:“诛杀荣留王绝非他的本意,更不是因为荣留王阻止自己继承大对卢之职,而是为了避免荣留王将立国七百年的扶余带入破家灭国的绝境。

他强调:荣留王完全背弃了祖宗的遗训,不惜奴颜婢膝向中原天子称臣纳贡祈求保护。

他质问全军将士:“我大扶余称霸半岛,力挫中原王朝的入侵,迫使倭国不敢进犯,莫非是祈求中原王朝天子而来?这完全是我大扶余将士艰苦卓绝、不畏强暴、奋勇作战,争取而来局面。

反观荣留王做了些什么?他竭尽扶余人的财富、奉献扶余人的姐妹去讨好中原天子。而中原天子只是给扶余带来了无尽的羞辱。如此这般,我作为扶余的忠诚臣子能怎么办?我只能背上弑君的恶名来拯救扶余。”

眼见自己的讲话被一级一级传达,不少士兵被蛊惑,老当益壮的盖苏文竟然留下两行鳄鱼的眼泪。

忽然一个刺耳的声音传来:“放屁!盖苏文老贼,你自称摄政王怎么不说了?你就是欺世盗名的骗子!你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小人!用对外战争掩盖你弑君的罪行!”

刚刚被触动灵魂的青年官兵们,又被这个声音拉回现实。的确盖苏文统治的扶余与周围的国家关系都不好。以致多年来扶余穷兵黩武,百姓不得休息,征夫不得还家。

盖苏文好悬没背过气去。待他平复内心的惊慌,方才发现刚才斥责自己的,就是那个号召拥立宝临翁主,可奉之为百世功的千夫长。

盖苏文杀心暴起,一身的杀气令人不寒而栗。然而他又突然冷静了下来。他一面狞笑,一面拍着身边的石碑道:“此碑乃先王——长寿王所立!”

全军将士登时对石碑有了敬意,长寿王可是带领扶余走向富强的老祖宗。是所有扶余人心中的骄傲与荣耀!

盖苏文一本正经道:“长寿王立碑警告我等后人曰:‘唐人惯用甜言蜜语和巧夺天工的货物来欺骗扶余人。以致大多数人都认为唐人是友好的。然而唐人永远只会和那些最聪明的人,以及对他们有利的人作朋友。一旦你们触犯到他们的利益,他们绝对会将你毁灭。所以不要被唐人所迷惑。

由于唐人的引诱,使得我们兄弟反目,使得官民不和,使得高贵的男儿成为奴隶,使得清白的姑娘成为婢女。’”

这简直是在指责萧干城近期的所作所为。不过萧干城若是在场必定会破口大骂盖苏文鸡贼,长寿王一个死人,都要被你拉出来做两面派。

盖苏文恶狠狠地强调:“本丞相所言绝无半点虚话。如若各位兄弟还不相信,尽可以近前观看长寿王碑。本王若有半点虚妄,立毙当场!”

刚才那位老千夫长,此刻嘴里塞满了马粪,再也发不出声音。只能怒目而视得意洋洋的盖苏文。

不过盖苏文还是再次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其实所谓长寿王碑有两面。正面刻着前朝中原天子与扶余国的约定,全文都是汉字,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爰逮朕躬,结为父子。

翻译过来就是:“扶余,朕是你爹。”扶余长寿王对此没有半点不满,反而感到荣幸和心情舒畅。这就如同当今陛下呼唤良德为“爱妃”,良德肯定会兴奋加荣幸。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本身东亚文化圈就以拼爹为荣,女人们也对于拼老公乐此不疲。面对霸总的收养只有顺从。

至于长寿王碑背面的扶余文内容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哪个孙子刻上去的了。

盖苏文安排在大军中的托儿们此刻振臂高呼:大扶余千秋万代,誓死追随“大莫离支”(摄政王)!其余将士也跟着呐喊起来。盖苏文此刻彻底丢下遮羞布,再次将扶余摄政王的名号公开化。

盖苏文长出一口气,得意洋洋道:“近来我军被大晏蛊惑,竟然引发械斗。对于违反军纪者,我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过这次事出有因,我只处罚带头者。”

盖苏文环视四周,见无人吱声,便一声令下,迫不及待地将拥戴宝临翁主的几位军官处斩。那位敢于大骂盖苏文的老千夫长也惨遭灭口。

盖苏文的一番紧急措施暂时压制住军心。不过一旦心中埋入怀疑的种子,难免就会疑神疑鬼。扶余全军将士在前进的路上再没有看到《告扶余全体将士书》和宝临翁主的彩绘画像。

不过“诸逆臣、复正统。”的大幅标语随处可见。扶余大军在看到这些标语之后不再议论纷纷,而是垂头丧气,仿佛是一群做错了事的孩子。

这正是所谓“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然而盖苏文的一番欲盖弥彰的表演,到是为窜入太白山中的新罗军赢得了时间。

新罗左大都督安正泰率军阻击扶余前锋大将林明达夫,为掩护良德女王撤退赢得时间。之后他率领残兵窜入太白山中。扶余追兵紧追不舍,新罗军又失去了补给。

如此新罗军一路上死伤枕籍。就连安正泰大都督都遭到乱箭射杀,最后伤重身亡。本来这支掩护良德女王撤退的新罗军覆灭在即,却不想扶余大军忽然撤退,接受盖苏文的心理辅导去了。

在太白山中的这股新罗残部竟然摆脱追兵,侥幸进入大丘城(今韩国大邱)。本来四万多人的部队,竟然损失了六、七成,只剩下一万六千多人。不过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股残兵拥立安正泰的儿子安东旭为统帅,暂时在大丘城中安顿下来。眼见部队修整重组完毕,安正泰犯了难,自己应当固守大丘,还是前往新月城与良德女王汇合?

很快新任安大都督收到萧干城的一封信,命令他在大丘坚守,以分散扶余的兵力。与这封信一道而来的是十门火炮和两百多名炮手。外加一万石军粮。

与此同时,在泗沘城中重组的两营新罗军乘船抢占蔚山城。另有一千名新罗骑兵招摇过市,四处宣扬征东将军府的援军不日将大举来援。命令各城军民务必坚守待援。

这伙骑兵四处张贴安民告示的同时,还四处刷墙涂写标语:“诸逆臣,复正统。”至于后面两句,时间紧急实在没工夫写。

如此一番布置,为刚刚大败的新罗军民重拾信心。

不过就在萧干城加紧调整战场态势,企图瓦解扶余军心,分散扶余主力的同时,在京师的廷议上再次爆发冗长的辩论。

原因是:是否册封宝临翁主为扶余女王。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