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始皇帝陛下的调解,扶苏终于放过了他们可怜的李丞相。
没关系,扶苏大王还有另一个李斯可以欺负。
这个新来的李斯比李丞相更好欺负,毕竟他没有应对扶苏的经验。
李丞相早就习惯了扶苏的那些小手段,知道该怎么讨巧卖乖,就能躲过一劫。但李客卿他不知道啊,他之前甚至还把扶苏当成,迟早会被篡位的倒霉蛋看。
扶苏就叫来李斯:
“听闻李卿有一师兄名为韩非,他也是转投的法家,且比你学得更好?”
李斯:???
李斯未曾料想被大王召见后,上来就问的是这种问题。
这让他怎么回答?
李斯在纠结是如实说,还是替自己美言两句。
然后就听见扶苏告诉他:
“其实我与相邦早就听闻了韩非大名,相邦一直都很欣赏韩先生。”
说着还用一副“怎么偏偏来的是你,不是你师兄”的眼神,惋惜地看着李斯。
李斯:……
李斯心里警铃大作。
不是吧?他之前怂恿相邦把秦王踹了自己当秦王,结果搞半天秦王和相邦都想着把他踹了换韩非当客卿?
李斯有种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的感觉,都怪他之前对王上不敬,现在报应来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斯不得不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劝说王上。
李斯提醒扶苏:
“韩非师兄乃韩国公子,一心向韩,恐怕不会事秦。”
扶苏点头:
“是呢,所以我和相邦商量过了,决不能让韩非继承韩王之位。”
韩非虽然是韩国公子,不过并非现任韩王之子。严格算起来,应该是关系比较近的宗室。
一般情况下,宗室无法继承王位。但总会有非一般的情况,不然秦献公之前也不用遭受那么多波折了。
扶苏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样,好像当真和父亲商量过怎么阻拦韩非继位那般。这看得李斯压力更大了,总觉得地位岌岌可危。
李斯忧心忡忡地回家去了。
现在说什么都没用,还是得赶紧立功。有了足够的功勋,才能不怕后来者顶替他的位置。
太子政围观了扶苏欺负人的全过程。
已经快十岁的小公子再不像以前那么稚嫩可爱,而是隐隐能看出日后成熟稳重的模样。少年人端坐在那里,眼睁睁看着儿子在使坏,有些无奈。
太子政劝扶苏:
“你和仲父既然都说李斯有大才,你怎么还欺负他呢?”
扶苏却道:
“他有大才又不妨碍我敲打他一下,你是没见过他以前飘上天的模样,这人就不能给他太多好脸色。”
接着扶苏又细细说了李斯这人的性格弱点,他容易得意忘形,须得常常敲打才行。
比方说天下一统后李斯出行的仪仗就曾弄得特别庞大,奢侈又耗费。后来听说引起了始皇帝不满,才赶紧又诚惶诚恐地改了。
太子政若有所思
“原来如此()?(),
那他今日经你敲打()?(),
应当会回去好好做事了。”
这些日子李斯因为刚来秦国就得到相邦看重()?(),
还一下子就成了客卿?()_[(.)]???_?_??()?(),
很有些自得。毕竟上一个直接拜为客卿的人,可就是如今的国相秦正。
再往前,也都是优秀的相邦案例。
李斯心知相邦和王上是觉得要重用他,他迟早能一步登天成为新一任相邦。若换成一个性格谦逊谨慎的人倒还好,偏偏他不是那样的人,自然就飘了。
扶苏还说呢:
“客卿又没规定只能有一人,等蒙毅长大一些,我也给他封个客卿。”
这样李斯就会发现,他的竞争者不仅有没影的韩非,还有蒙毅等不少人。等李斯当真能升任相邦的时候,一口气封左右二相,坚决掐灭这家伙飘起来的机会。
太子政:……
太子政提醒:
“你不是说蒙毅要封郎中令的吗?”
扶苏点头:
“这不影响,另一个相邦会是王绾。”
太子政顿了顿:
“吕不韦呢?他等着补仲父的缺,等了很久了。”
扶苏笑吟吟地说:
“他啊,他就继续当商务部的长官吧。比起为相,我觉得他更适合替大秦赚钱。”
反正吕不韦也不敢有什么异议。
楚国和鲁国的战争结束得很快,但赵国和燕国却没那么容易结束,足足持续了好几年。刚开始燕国号称拉起了六十万大军的时候,是真的把赵王给吓着了。
自从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之后,不仅齐国和秦国交好,其实燕国也和秦国交好。燕武成王、燕孝王和燕王喜三代都跟秦国私底下暗通款曲,一起对付赵国。
秦燕曾频繁以夹击姿态挑起对赵战争。
这次燕国居然又来攻赵,赵王第一反应就是——肯定又是秦国撺掇的!
很快,秦国果然派遣白起领兵出征了。
赵王越发笃信了这一点,甚至都特意调遣兵将去了西边防守秦国。而且因为两线作战容易翻车,赵王就没听太子的撺掇,依然在任用大将廉颇。
综合考虑之后,赵王到底还是把廉颇派去抵御了西边白起率领的秦军。
没办法,哪怕燕**队的人数再多,也比不得一个白起吓人。
上次赵王就是犯了撤下廉颇的错,让白起这家伙单独面对无力反抗的赵军。这次说什么也不能重蹈覆辙,必须要让廉颇去应付白起。
至于人多的燕国,说不定燕国是虚张声势呢?谁不知道号称六十万的话,能有五十万都算没吹牛了,更多的时候可能就三十万,甚至更少。
但在对燕的战场上还需要有一个主将。
此时的李牧还没有成为赵国的顶梁柱,只是一个在代地专心打匈奴的将领。赵国本土仍有廉颇、庞煖等名将,没到缺人的地步,自然也就无需把李牧提出来重用。
所以对燕时主将是庞煖,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将了。
庞煖本人在战国时期名
声还是极为响亮的。
自赵武灵王起、侍奉过赵惠文王和如今的赵孝成王,后来太子赵悼襄王继位后,要打燕国却无将才可用。年过八十的庞煖再次复出领兵,打得燕国嗷嗷叫。
燕王喜果不其然和历史上一样,轻视了这位年迈的老将。
他问国内的将领:
“庞煖都七十多了,他又不是白起,难道七十多还能有什么打仗的本领吗?”
相邦栗腹深以为然:
“他如何能与白起相比?”
庞煖曾经的好友剧辛也说:
“庞煖是个很容易打发的人,不足为惧。”
当初二人一起为赵武灵王做事,后来燕王喜的高祖父燕昭王铸黄金台招揽贤才,剧辛就跳槽来了燕国。后面帮助燕国变法图强,还曾辅佐燕昭王大破齐国。
所以剧辛是个很有本事的老将,燕王喜十分信任他的观点。加之他又是庞煖的好友,燕王喜认为他的评价绝对没问题。
不过燕王喜并没有任命剧辛为将:
“将军年事已高,还是留在国内颐养天年为好。战场上刀剑无眼,实在危险。”
庞煖都七十多了,他的好友也没小到哪儿去。为了稳妥起见,燕王喜还是让相邦栗腹作为主将领兵。
剧辛:……
合着我废话这么多,都是跟你白说了?
剧辛不太高兴地回家去了。
燕王喜没放在心上,他顺便又任命了乐乘为大将,配合相邦一起攻赵。
乐乘和当初差点灭掉齐国的名将乐毅是同族,他本人还曾大败过秦国的名将王龁,燕王喜觉得他肯定比年迈的剧辛厉害。
确实,乐乘是挺厉害的。
但是再厉害的将领,配一个傻缺君王也没辙。
攻赵之战开启前,乐乘和乐毅之子曾经劝过燕王不要开战。燕王说自己人多,哪怕五个人围攻赵国一个人,也能打赢。
乐乘二人:……
麻了,打仗是人多就一定能赢的吗?
果不其然,开战没多久燕国就败了,乐乘还被赵国俘虏了。他想了想,干脆投降了赵国。
什么傻缺燕王,他不伺候了。给燕王当将领真是遭罪,他还不如去给赵王当将领。
赵王:还有这等好事?
赵王立刻封了他为武襄君,扭头就让他和庞煖一起攻燕。
扶苏当初看到这段的时候笑了一声:
“这下燕王喜可以见识一下乐乘的真正本事了。”
不过赵国到底因为忌惮白起,分了一波兵力在西边防备秦国。
本来兵就不够多,还分出去。所以除了一开始俘虏乐乘的那一场战役打得很顺利外,后头都有点捉襟见肘。
这搞得扶苏都怀疑乐乘是不是故意被俘的,就为了顺理成章地去投奔赵国。
然而秦国根本没发兵攻赵。
白起去韩魏转了一圈,打了几座小城,就回国了,赵国防备了一个寂寞。
起初赵国还以为秦国是故布疑阵,白起根本没回去休息,只是
假装回去了。只要赵国放松警惕,他就会立刻窜出来,给赵国一个惊喜。
然而等了一年多也没看到白起跑他去西北边攻打羌胡了。
因为秦人似乎在和那头通商,可有些羌胡部落却不太安分,居然敢劫掠大秦商队,秦王于是震怒。
赵王无语至极。
他思考再三,还是把士兵从西边调走了。燕**队确实太多,还是得派兵支援。
只是被调走的仅有士兵而已,廉颇这位老将到底还是在秦国锲而不舍的挑拨下,被赵王暂且弃之不用。
反正现在攻燕也不缺良将,有庞煖和乐乘就够了。他们缺的只是士兵罢了,廉颇不去也不要紧。
燕王一听廉颇不上战场,就是一喜。
燕王也觉得现在的战场其实对他们燕国有利,虽然燕赵是打得有来有回,没有谁压倒谁。
但赵王觉得这是因为赵国缺兵,燕王却觉得这是因为赵国缺将。燕王仍旧认定庞煖不行,而乐乘,一个被俘虏的降将,能有什么本事?
这次燕王学乖了,他去请了剧辛出马。
只要剧辛能把庞煖搞掉,剩下一个乐乘根本没必要忌惮。然后他们就可以趁着赵国来不及把廉颇派出来统兵的功夫,打个时间差,攻占赵国一大批城池。
燕王设想得非常美好。
可惜,剧辛也看着庞煖这两年带兵和燕人打得有来有回、而没有一边倒压制住燕**队,认为庞煖没什么本事。
毕竟乐乘都跑去赵国了,领兵的是栗腹这个没什么将才的人。庞煖连这样的人都压制不住,确实是不如以前了。
剧辛心想,他的友人可能真的是老了。
人还是要服老啊!
于是剧辛上了战场之后,行事并不是很谨慎。没多久就因为轻敌,不仅自己被庞煖俘虏击杀,还连累了两万燕军断送性命。
战事到这里,并未结束。
获得更多士兵补充的赵军战斗力不断提升,连连损兵折将的燕国却节节败退。燕国各城很快遭到了赵军围困,最后不仅相邦被斩杀,连都城都被赵军包围了。
赵王并不打算就此灭燕,也灭不过来。
秦燕之间有联盟,赵国要是当真准备灭燕,秦国肯定不会干看着。所以赵军只是把都城围着,也不撤兵,也不接着打。
两边一时陷入了对峙状态。
直到两个月后,实在受不了的燕国请求议和,奉上了重金,还许诺了割地,这次的战役才算结束。
至此,一场仗打了将近三年。
燕赵两国都损失惨重,虽然赵国最后获胜了,但这么久的战争,消耗也是巨大的。
同一时间秦国却在休养生息。
就连楚国也没打这么久,灭了鲁国之后就消停了。还有闲心迁了个都,迁得离秦国远了一些。
魏齐韩等国也没怎么生事,就光顾着围观燕赵死磕了。
这场战役结束后的一年多后,扶苏终于继位。
扶苏看着各国战报,有些不太满意:
“他们都安安静静的,我大秦如何能在其中捞好处?”
他们可是趁着燕赵打仗,偷偷抢了好几座靠近秦国的城池。燕赵也没空管秦国,实在是腾不出手来。
其实不仅秦国在偷偷占便宜,魏国也在占便宜。
别看魏国没和别国开起大规模战役,局部的小摩擦还是有的。赵国和魏国紧挨着,魏国又不像韩国那么不能打,肯定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
因而魏国也抢了一些赵城。
扶苏还在琢磨要怎么继续挑拨六国之间互殴呢。
突然有新的战报送来:
“魏国向东去攻打齐国了,试图扩张领土。楚国也想抢齐国的领地,两边因此发生了交战。”
魏国如今已经占领古陶国和卫国的不少地盘,楚国也把鲁国给吞了。夹在楚魏中间的阻碍已经消失,偏偏两家都看上了同一片齐国城池。
于是战争一触即发,两边因为抢地盘打了起来。
也不知道齐王现在是个什么想法。
齐王:那是我的城池啊!
两边还没打下齐国的地盘呢,先因为战利品分配的问题互殴起来了,真是魔幻。
扶苏赞叹道:
“楚王和魏王真是两个大聪明,打得好,希望他们打得更厉害一些。”
扶苏就去找阿父,像模像样地问:
“相邦,如今楚魏开战,可有办法能叫他们打得更激烈一些?”
正在向始皇奏事的李斯:……
不知道为什么,听着王上以君王征询意见的口吻同相邦说话,李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始皇配合地回答:
“事情既然由齐国的城池而起,王上只需说服齐王从中挑拨即可。”两家都看重了同一块地盘,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让齐王故意把那地方送给其中一家,引起另一家的仇恨。
这招和当初秦国问韩国讨要上党郡,结果韩国不甘心把上党送给秦国,干脆转送赵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当时赵国本来是个作壁上观的看客,没料想到会突然天降惊喜。所以秦国大怒之后进攻上党,赵国其实有点猝然迎战的意味。
现在让齐国献城则不同,楚魏本来就打出了火气,军队都是列阵齐全的。齐国这么一献,就是纯粹的火上浇油,本就在开战的双方立刻就能打得更凶。
太子政跟着走了过来,同情地看了一眼不在状态的李斯。
这是阿苏在和仲父闹着玩呢,旁人不会懂的。他们经常玩这种扮演游戏,太子政早就习惯了。
扶苏还在那里装模作样:
“相邦果然有大才,只是要让那齐王主动献城,恐怕他不会答应。”
说着他还叹了口气,一副很是苦恼的模样。
始皇忍住了伸手捏他脸的冲动。
还得配合这个调皮的家伙继续演下去:
“楚魏将齐地当做囊中之物,齐王必然不满已久。不需他当真将城池献出,只要对外宣称准备向某一国献城,能够挑起两
方矛盾即可。()?()”
扶苏一脸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那相邦,万一魏楚不上当又该如何?长平之战的教训还摆在眼前,楚王和魏王又非蠢货,或许会意识到是有人故意挑拨。()?()”
始皇干脆看向一边的李斯:
“卿可有妙计?⊿()_[(.)]⊿?⊿%?%?⊿()?()”
李斯:啊?
换成经验丰富的李丞相,这会儿就应该一边在心里吐槽“臣也是你们游戏中的一环吗()?()”
一边老老实实地配合表演。
可惜在场的是不明所以的李客卿,因而他呆了片刻,一时没有跟上节奏。
扶苏就嫌弃地说:
“相邦推荐的此人实在木讷,果然还是韩非先生——”
李斯立刻飞快转动大脑,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他赶紧截住话头:
“臣有一计。”
扶苏面露不悦,告状道:
“相邦你看,他怎么打断寡人说话?”
李斯:……
始皇给了儿子一个“差不多就行了”的眼神,示意不要可着李斯一个人欺负。
而后他冲李斯颔首:
“客卿但说无妨。”
李斯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方才多有冒犯,还请大王见谅。臣突然想到了对策,一时情急,才忘了分寸。”
扶苏勉强点头:
“也罢,那你就说说看吧,让寡人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李斯深吸一口气:
“臣以为,此番之事与长平一战并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语。长平之战祸水东引过于明显,而楚魏相争却能依靠略施小计,掩盖住挑拨的意图。”
李斯提议可以协助齐王造势,做出齐国安于太平,不愿蹚浑水的模样。然后让齐王对外宣称为了平息事态,要把几座城一分为二,同时安抚两国。
接着再派人在两国内部挑唆,引导双方不接受只得一半的结果。于是齐王只好“勉为其难”地选择全部交给其中一国,彻底引爆事态。
“最后须得交给魏国,因楚国比魏国国力更强,楚国不会因此怯战,不敢开打。”
把齐王的目的伪装成是要居中调和,而非故意拱火。这样能大大降低楚魏的防备,最后引得他们成功入套。
扶苏满意点头:
“这招倒是不错,你还算有点能耐。”
而后对始皇笑道:
“可见李客卿颇有急智,只不过寻常总是引而不发。李卿有此才能,怎么好一直偷懒呢?不如多给他派一些政务吧。”
李斯先是欣喜于王上的看重,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不对了。
——王上方才那番对他不满的作态,不会都是装的吧?
然后现在说什么“李卿一直在偷懒”,要给他加工作量。可他分明已经很忙了,王上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李斯呆了呆。
太子政同情地看向他:
“李卿,虽然需要你处理的事务是多了一些,但事情总有处理完的一天。”
等我继位了,肯定会对你
好一点的()?(),
不会给你加那么多班。
谁让我是阿苏的阿父呢?
就得替调皮的儿子多安抚一下重臣。
太子政想着()?(),可不能让李斯对阿苏生出不满来。不然等以后他的阿苏出生()?(),
那么小一个孩子9()_[(.)]9?9 ? ?9()?(),
如何应付得了李斯这种成年人的针对。
不过转念一想,李斯不一定能猜到阿苏就是王上。
只是这家伙太聪明了,有一定的概率发现端倪。所以太子政不得不防,他得提前帮未来的儿子消除隐患。
李斯谢过了太子殿下的关心。
虽然他总觉得,殿下似乎话里有话。
扶苏却已经继续和阿父玩起来了:
“幸好有相邦在,否则寡人真是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了。寡人愚钝,全赖相邦相助。来人,将寡人新得的宝剑赠与相邦。”
侍者于是捧出了泰阿剑。
始皇原本只是和儿子闹着玩,没想到爱子突然送出了一柄名剑。
泰阿曾是始皇帝最爱的配剑,直到后来灭楚后,从楚国宝库又缴获了龙渊和工布。扶苏特意将龙渊取来,讨父亲欢心,后来始皇帝心爱的剑就多了一把龙渊。
如今还未灭楚,自然拿不到龙渊,但泰阿却是早就在秦国宝库之中了。约莫是当年白起率军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时,从其中斩获的。
扶苏最近自秦王宝库里翻出了这把剑,立刻就拿来哄爹了。
始皇看着那剑,微微愣了一下。
他伸手接过爱剑,欣赏了一会儿。然后扭头看向笑吟吟的儿子,心下感动。
始皇眉目柔和下来:
“就你花样多,送个剑还玩这些。”
扶苏替阿父把剑佩戴上:
“还得是这样的名剑,才能配得上阿父的身份。”
太子政眼馋地看了一眼泰阿:
“我也喜欢那个。”
扶苏便说:
“先给阿父玩,回头再送给你。”
他和阿父不会一直在这里待着,迟早是要离开的。应该要不了多久,大概在太子政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可以准备退位让贤了。
等到那会儿,这些好东西不都是他的?
太子政也只是随口一说,和仲父吃个小醋而已。阿苏整日想着他的大阿父,也不见他给小阿父送东西。
扶苏夹在两位阿父中间,不得不努力端水。当即命人去取来昆山美玉,也给太子政亲手佩戴在腰侧。
太子政满意了:
“阿苏,你真好。”
扶苏冲他眨眨眼:
“那是,全家就数我最孝顺了。”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李斯:?我是不是有点多余?
王上、相邦和太子到底什么时候能注意一下,这里还有个外人,不要那么旁若无人啊!
李斯回去之后越琢磨越不对劲。
太子说“阿苏你真好”,阿苏是个什么称呼?怎么不喊父亲,却喊这个?
更奇怪的是王上回了一句“全家就数我最孝顺”,哪有当爹的对
儿子说“我对你好是因为我孝顺”?到底谁是爹谁是儿子?()?()
李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认为是他听岔了,太子喊的是阿父。至于后头王上那句,其实是在回答之前王上给相邦送剑的事。()?()
此时的李斯觉得自己的逻辑十分完美。()?()
直到十年后,他进宫]更新,记住[(.)]???*?*??
()?()
长得越发像他“祖父”秦正的秦王政宠溺地冲长子招手:
“阿苏,来阿父这里。”
小太子蹦蹦跳跳地跑过来:
“阿父!阿父这个漂亮珠珠送给你!”
秦王政摸摸他脑袋:
“寡人的阿苏真是孝顺。”
李斯一瞬间如遭雷击。
这都是后话了。
扶苏用泰阿剑哄了大爹、又用昆山玉哄了小爹之后,该干的正事还是要干的。
他专门派了人去指点齐王该怎么拱火。
就按照李斯给出的流程,稍微细化一番。先让齐王装出息事宁人的模样,尽量装得像一些。
接下来,就是秦国的事情了。
这些年吕不韦手底下的商队按照扶苏和始皇的意思,贿赂了不少六国高官。现在,正是该他们出工出力的时候。
先是官员劝说魏王:
“能得一半的城池已经是意外之喜,大王不如直接答应下来。若非如此,我魏国还得先和楚国交战,再和齐国交战。两场战役下来才能有所斩获,不太划算。”
魏王闻言,略有意动:
“爱卿此言有理。”
官员于是接着说道:“何况楚国兵强马壮,恐怕我魏国的士兵打不过他们。现在只是小打小闹,才互有胜负。一旦正式开打,唯恐会被楚**队大败。”
魏王:等等——!
魏王本着,就开始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
楚国怎么了?楚国士兵怎么就比他魏国士兵厉害了?!
魏王很不高兴:
“我魏国可是有魏武卒的!”
千古第一特种兵魏武卒,很厉害的好不好?哪里比楚国士兵差了?他不服!
那官员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这个,魏武卒是当初吴起所设。”
吴起在魏国搞了魏武卒,然后下一代魏王容不下他,他就跑路去了楚国。
官员接着说:
“但吴起也在楚国改制过军队。”
虽然吴起没给楚国也弄出个楚武卒,但经过他改制的楚国士兵,其实也很能打的。
所以你现在拿魏武卒出来说事,面对其他国家还好,面对楚国还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啊!
魏王:……
话糙理不糙,奈何魏王不爱听。
尤其是这官员还强调:
“吴起先提出了魏武卒的训练方法,后来才去的楚国。焉知他是不是后来又琢磨出了更厉害的练兵之法?”
言下之意,魏武卒是上一个版本的强势军队,现在可能已经过时了,
人家楚国有更好的。
魏王快被气死了:
“胡扯!这些年我楚魏交战多次,也没见到那楚国次次都战胜!()?()”
魏武卒怎么就不行?!
官员干咳一声:
“可是,吴起在楚国的时候,曾经带着楚兵大败我魏国。?()???%?%??()?()”
这难道还不能证明什么吗?
魏王:……你还是给寡人闭嘴吧!就不能是吴起他自己领兵能力很强吗?
总之,这头关于魏国的挑拨十分成功。
魏王已经从一开始的“不打仗直接拿地也挺不错的()?()”
变成了“谁怕楚国了?要打就打!()?()”
另一边。
楚国这边收受贿赂的官员则是另一种拱火方式。
官员劝说楚王不要答应齐王的提议:
“我楚国兵强马壮,何须接受齐国的施舍?若是齐国识相一些把全部城池都给我们大楚,也便罢了。偏偏他只肯给出一半,什么时候楚国要沦落到和魏国分一半地盘的地步了?”
楚王不置一词,沉默地思索着什么。
官员继续愤愤不平:
“魏国地小国弱,此前秦国已经和赵国交战数年、实力大减,还能将魏国打得不敢冒头。如今秦国新王软弱,只想偏安一隅,魏国倒是抖起来了,真当我们都忘了以前的事情呢!”
春申君觉得哪里不对。
但他想了想,认为齐王既然肯给地,不如就大大方方地收下。反正楚国也不亏,大不了等打完魏国后,再继续攻打齐国占领更多的地盘。
于是他劝楚王收下那几做城:
“齐王不敢与人开战,所以才愿意主动献城。他所求的也不过是我们楚魏交战时不会波及齐国,臣以为,可以答应下来。”
楚王明白他的意思:
“齐王是不想齐地被卷入战乱,我们收了地,可以暂时满足他的要求。至于以后打不打齐国,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反正楚魏多的是接壤的地方,不在齐地打,改为在这里打也是一样的。
实在不行,收了地再翻脸不认人,继续占着齐地打仗,难道齐王还能拿他怎么样?
楚王很快下定了决心:
“不必去管齐王,城池我楚国收下了,魏国那边接着打。”
居然敢和他抢地盘,不能姑息。
官员就是故意用激将法,让楚王答应收下城池。顺便拉稳楚国对魏国的仇恨,让楚王别想着收了城就不打了。
没多久,魏国那边不肯接受一半城池的消息就传了出来。
据说,魏王那边扬言要给就得给他全部的城池,他不怕楚国。让他和楚国平分,这是在侮辱他。
楚王:?你真敢说啊!
楚王当即大怒:
“魏王真是不识好歹!”
他楚国都没说只分给自己一半是看不起自己,魏国凭什么这么嚣张?
——这番流言当然是经过秦国润色、夸张之后的版本了。
可楚国又不知道真相,只以为魏王当真这么不把楚国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