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三国蜀汉至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
说到蜀汉的历史,一个人无法回避,那就是撰写《三国志》的历史亲历者陈寿,而陈寿在写这部史书时又惜墨如金,许多重大事件的细节部分缺失,细看《三国志》,蜀汉的历史充满了谜团,在古今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眼中显得扑朔迷离。陈寿整了一个让古今无数历史学者目瞪口呆的记载:蜀汉不置史,《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偏偏同在《后主传》中却又有完全与此矛盾的记载:“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同一个传记中出现如此重大的相互矛盾的记载。
“国不置史”理解成两个意思:一是蜀汉不设置史官;二是蜀汉不修史。第一个意思,如果说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颠沛流离,顾不上设置史官可以理解,到刘备称帝,诸葛执政,蒋琬、费祎平稳过渡,没有任何理由不置史官,而诸葛致力于建设一个法制社会,废黜李严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光明磊落,会不设置史官?第二个意思,蜀汉不修史,这个有可能,就是蜀汉有史官,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有记载,因为匡扶汉室的伟大任务没有完成,不急着修史,这完全有可能。但是紧接着下一句话就见鬼了,怎么能注记无官呢,就是说连记载日常大事的人都没有,我们说了同在《后主传》中就有注记天上景星出现的记载,“灾异靡书”的意思就是灾异、瑞应等事件无记载,但是我们遍查《三国志蜀书》注记灾异的事件很多,“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刘备以私怨杀张裕的记载,也完全是两三个人单独会面的现场注记,陈寿所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一个弥天大谎。
陈寿的老师是谯周,陈寿在蜀汉任职观阁令史,因为黄皓弄权几次被贬官,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因马谡失街亭连坐,被剃了光头,诸葛瞻又瞧不起陈寿,至于陈寿为什么从益州来到晋朝的都城洛阳,根本就没有提,而司马昭灭蜀汉后,为稳定益州人心,采取蜀人治蜀的原则,将原蜀汉官员非蜀籍的基本都调离益州,留下蜀籍官员,而陈寿偏偏是出身巴西郡的蜀籍官员,应该留在益州做官,陈寿是什么原因离开益州到洛阳去的?
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己要去的,二是朝廷征召。一个亡国的已经36岁的小官员,有兴趣远离家乡,到毫无官场背景的晋朝首都洛阳去吗?不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朝廷征召,朝廷征召一个益州人士干什么?完全有理由相信司马昭、司马炎父子对蜀汉的内幕史很感兴趣,谯周是一个针对曹魏和蜀汉,能够基本上持有客观中立态度的蜀汉大学者,其他人很难保证说话保证独立客观。而谯周还有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壮举:诸葛病逝五丈原的时候,刘禅禁止百官到前线吊唁,谯周是唯一一个急速赶往汉中,并成功吊唁诸葛的外地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