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奋斗史[清] 150 那些清穿的日子(150)

作者:玄北 分类:都市生活 更新时间:2023-03-04 12:35:20

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朱衍跪坐在榻榻米上, 跟对面的李卫一边喝着茶,一边商量着接下来该做的事。

两人来到江户已经一个多月了, 最开始的半个月,每日里接待倭国的贵族, 知道这两天人少了, 才有这一段可以休息的时间。

倭国的房屋大多数都是大唐时期的制式,呆在这里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不过,倭国的人一般都矮小, 所以房屋建的比例也跟着缩小, 终究无法跟煌煌大唐相比。

院子里栽着一株樱花, 这时候已经过了赏樱花的季节, 枝头上只剩下寥寥几朵还残留着的樱花。

一阵风吹过来, 带走了枝头上一朵樱花。

朱衍收回了眼神, 看向李卫, “大人是否打算同意倭人的提议?”

这一次朱衍跟李卫过来,就是解决德川家族杀人一案。

德川家想保人, 自然要付出代价。

而大清这边却不同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令杀人者偿命。

两人便是过来便是谈判这件事情, 也是为大清争取时间。

如今事情就僵在这边了,德川家族打算赔偿一批人口给大清用来赎罪。

别说如今大清到处都缺人,那开的一个个工厂就跟怪兽一样, 吞进了一个一个人, 那是来者不拒。甚至一些地主都得退让一步才能够将佃户绑在土地上。

对于大地主来说, 这就损坏了他们的利益, 不少人费尽了脑筋打通官府想要打击这种工厂跟土地抢人的现象。

但是如今有能力办工厂的哪一个是好惹的,地主在官府中有关系,难道在工厂主就没有吗?

如今大清可以说是一个商品奇缺的时代,无论生产什么都不愁卖,就算在本地卖不出,也可以一船拉到海外去卖。

这就使得厂子越开越多,呈现遍地开花的状态。

工厂开的多就使的招收人也越多,之前听说有些工厂拿工人不当人看,内阁那边已经商议保护工人律条,已经暗地里摸查工厂里的状况,大概明年律条就能出现。

这就使得一部分工厂主,将视线转到大清之外,跟大清没有奴籍了不能打不能骂工人相比,国外不少属国可是还保留着奴隶制度。

比如朝鲜,东北三省的工厂,就招收了不少朝鲜过来的工人,而且这些人很卖力,只要管吃喝,只给少少的报酬,就能让他们老实干活。

毕竟跟留在朝鲜国过衣不避体腹不裹食的日子,与在大清做工相比可谓是一天一地。

朝鲜跟大清的边界线就有不少百姓抛弃土地偷渡到大清来,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朝鲜边界的士兵有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在是朝鲜的百姓生活太苦了,饿的都快成排骨,还不如放这些人进入大清的边界,最起码还能够有活命的机会。

有一些人伢子专门等在边界线挑人。

如今人伢子,可不做人口买卖了,而是改行做中介,介绍一定的人到工厂里就能够拿到提成。

相比较做人口买卖这种黑心肠下地狱的生意,给工厂介绍工人,人伢子更愿意接受这种转变。

有些人伢子更是目光长远,将目光盯向了周围的小国,还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组织以介绍工作为由,将人带到大清来。

倭国这是其中之一。

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地震更是家常便饭。

所以就导致了整个国家鼓励人口生育,毕竟一场地震海啸过来死人都是死一批一批的。

而大清来的人伢子介绍倭国平民到大清去做工,不仅能够填饱肚子,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对于这些压迫在底层的平民来说,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事。

不少平民更是拖家带口喜气洋洋的跟随人伢子上了船。

人口已流失,自然就引起了上层贵族的注意。

毕竟底层的人跑光了,没人种地,没人来伺候他们这些贵族了。倭国甚至出台了政策,轻易不许老百姓出海,甚至跑掉一个人会迁怒到一整个村子。

倭国这边的人口生意收到了官方的阻断,自然某些工厂就少了物美价廉的工人,人伢子那边也是少了一层收入,这些人恨不得都装成海盗去倭国沿海的村落抢人。

倭国四面临海,想护也护不来。

大清的商人胆子大的可不少,做这种无本买卖顺手的很,反正也只是船靠岸的事情。

有些沿海的村落,甚至看到大清船只靠岸之后,举村高兴。

做的多了,难免跟倭国的军队发生摩擦。

摩擦一多,事件就升级了,这才发生了德川家族的人杀死大清商人的事情。

再加上那死的大清商人家族,在当地有一定势力,不依不饶要要自裁小小倭国。

这事传到京城之后,朝廷反应迅速,直接派特使命倭国交出凶手。

实际上这里面原本就有朝廷的痕迹,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跟那个商人家族达成协议,不过对于死去的那个人来说,也算是死得有价值。

毕竟为了他,大清可是要跟倭国干起来了,将来未必不能够青史留名。

倭国这一次开口送人,也是放低了身份想要尽快将这件事给遮掩过去。

李卫打算将人吃下,将炮弹再扔回去。

“倭国要是愿意派遣一批人前往大清做工,我自然是欢迎的,不过这跟德川新之助的事不同,两者毫无关系。”

德川新之助,就是错手杀了大清商人的人。

这一位在德川家族的地位颇高,甚至是德川大将军的继承人之一。

正是因为地位太高,所以不管说什么,德川家族都要将人保住。

李卫属于朝廷的官方人员,而朱衍便是跟随他身边的军师,两人也算是配合默契,李卫是一个精明的人,粗中有细,眼界看得比较长远,不然也不会受到四爷的赏识。

而朱衍属于智慧型人才,拥有大局观,属于那种走一步看三步,可以帮助李卫填充一些漏洞的人。

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便了解对方是什么人了。

李卫虽然识的字不多,但是却聪明,三教九流都能够交上朋友,可以说这世上就没有他交不上的朋友。

在朱衍有意无意的配合下,时日一长两人关系也好了起来。

李卫得知朱衍身体不好,更是时常带他一起去泡温泉。

大概倭国这边的温泉确实有奇效,朱衍自打来到这里之后,每日里的咳嗽也少了许多。

“我看倭国是拿定主意,想要保住这位德川新之助了,只是不知道这位的身份有何不凡,为何让德川家族这么费心思。”朱衍给李卫倒了一杯茶,放下茶壶之后,端起自己面前的茶喝了一口,开口询问。

李卫这段时间可不止是跟倭国的人打交道,更是在江户走动过一段时间。

加上大清跟倭国的贸易日益增加,别说江户,随便找一个繁华一点的城市都能看到大清的商人。

这是因为有这些商人,套了一番交情之后,就将德川家族的事情给摸清楚了。

“德川家族这几代大将军更迭频繁,如今的大将军德川家宣只是一个不到五岁的小儿,一个被推到台面上的傀儡。下面几个继承人都斗得厉害,德川新之助属于纪伊藩藩主德川光贞第四子,历来不少德川大将军都出自纪伊德川,这一位赢面较大,想一想未来的德川大将军,怎么可能交给大清来抵一个普通商人的命?”李卫将知道的事情说出来。

朱衍听着听着眉头皱了起来,没想到德川家族争斗倒是挺厉害。

随后像是想到什么,他眉头舒展起来,“既然如此,不如我们顺水推舟帮德川新之助一把。”

要是未来的大将军真的落在德川新之助身上,那么要是控制住了德川新之助,岂不就是将整个倭国控制在手中?

如今的天皇虽然传承了上千年,但也只是千年来的傀儡而已。

实际上整个倭国都掌握在各个幕府将军手中,前些年是丰臣秀吉,随后是德川家康,说到底如今德川家族才是倭国幕后的掌控者。

要是真掌握了德川新之助,再将他送到大将军的位置上,那么还真能借由他的手掌控整个倭国。

只是得想个办法控制住德川新之助,使他不得不听从大清的。

李卫听了他的话,瞪大眼睛看着他。

朱衍手指敲打在桌子沉吟了一会儿。

李卫是知道朱衍思考的时候有敲打桌子的习惯,也不打断他,直接耐心等待。

理清了思绪之后,朱衍才抬头跟李卫说,“我已经想到办法了,只是实行还需要上面的配合,这样我写一封信呈上去,要是上面同意我们这个法子,我们再行动。”

李卫听了到底是什么主意之后,眼睛一亮,“果然是读过书的人,脑子里的阴谋诡计是一出一出的,就听你的,写好信之后,我帮你传!”

可惜,朱衍并不喜欢他这种夸赞。

直亲王巡视了一下通州水边临时搭的营子,这里有从民间刚招来的新兵。

绝大部分都熟悉水性,组建水军自然要条件熟悉水性的人来招收。

更甭提新建水军的待遇非常好,三年就准退伍,还包了退伍士兵未来的工作。

光是这两点就能够吸引不少的年轻人来投军。

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工厂里待,工厂里枯燥乏味的生活并不能吸引这些年轻人,一般出来做个几年之后赚了些银子就会离开工厂,自己找一份营生。

当然等没银子的时候,或许还会回到工厂里。

但是眼前这些小伙子不一样,他们都是在船上工作过的,熟悉新式船的用法。

甚至……还熟悉火器。

直亲王早就察觉到这其中的不对之处,这哪里是新兵蛋子?

简直比八旗士兵,还有当兵的架势。

有几位他看重的身上竟然还染上了杀气,直亲王领过兵,杀过敌人,自然知道染上这些杀气的都是亲手杀过人的。

直亲王在心里寻思着,是不是老四手下还有一批人,专门在暗处训练,这回才借着他的手,让这些人由暗转明。

直亲王心里有了怀疑,便警惕了起来。

更加认真的严查这些新兵,当发现这些新兵训练法子自成一体后,直亲王就更加肯定了心中的猜测。

更加让他见猎心喜的是,这些训练方法远比如今大清现有的训兵法子要高明许多。

一般一眼,都有规制,甚至连被子牙刷,都有固定的折叠和摆放方式。

据被调过来的培训教官说,从这些细节着手,可以培养士兵的服从性、整个军队一体的团结性,使得整个军队做到臂之使指。

即使是从八旗那边挑选过来有些油滑的兵丁,融入到这个整体以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打磨,无论精神还是面貌都是大为改观。

直亲王觉得这才是他心目当中的军队,要是整个八旗全都这样改制,那么绝对可以扫荡一切反叛。

直亲王误以为这些人是四爷手里的私兵,而四爷并没有将水军放在心上,在他看来,没有十年,水军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只要有那么一万水军,人手一把枪,绝对能够荡平倭国。

所以四爷对于水军的关注也不多,交给大哥后就没有多管了。

这就给了敏宁可以钻漏子的机会,这些训练表现出色的新兵,以及教官全都是她安排进来的。

这些人都是未来水军的中流砥柱,在水军建立之初就进来,安插进来,绝对能够往上升,再加上有敏宁在,就能够保证未来水军脱不出她的手。

她还想建三大水军,未来哪里有大清的船只,哪里就有大清水军的影子,她绝对不会将海洋拱手让人。

今日如同往常一样,新招来的兵员,跟随新兵训练,之所以选在通州训练,是因为还有一部分新兵并不识水性,只能够在有的地方先训练。

等待学会游泳,学会闭气之后再换到海边。

距离京城最靠近海的地方就是天津,天津那边的开销要比通州贵的多,所以嘛,咳咳,为了省一些军费,就改成了在通州驻扎一段时间,形成陆地上以及游泳的训练。

除了天津消费高这一点,还有一点,就是为海军准备的军船,还未造好。

对于海军来说,军船才属于他们的营帐,没有军船,去海边也没用。

还不如在通州,先磨合一下整个新兵团队。

虽然说这个新成立的海军属于直亲王管,但是直亲王知道,自己这是名义上掌管。

军队已经自成体系,分成好几个等级,其中还有一些文职,别看这些文职不参与作战,但是跟军官一样,也分成几级,管理军队的一些杂物,甚至还对每一个士兵的情况了如指掌。

直亲王确实知道这些文职的厉害,和他们在,能够保证整个军队不脱离掌控,不怕糊里糊涂跟随上级造反。

而且军队里的文职体系根本不归武官官,也就不怕武官为安插自己的人插手文职的工作。

这个体系要是推广到整个大清去后,所有军队只认皇帝,再也不认上面是谁是将军谁是元帅。

也就是说,只要有这些人在,就算最上面领兵之人被调走,也不会影响整个军队的作战能力。

这才是铁打的军队流水的将军。

直亲王有些叹服,也不知道是哪个男人设计了这种军队体系,老四要是真的有决心将这种体系推广到整个大清的军队当中,那么就再也不怕武官造反了。

完成了今日的工作,直亲王便回到营房中,坐下来书写每日所见所闻。

建设水军,不仅是大清最初的尝试,也是整个中原历朝历代的初尝试,唯一有参照的也只有前朝的郑和。

当年郑和三下西洋,可是带着军队打服了不少国家,这些国家甚至带着贡品前来臣服。

可惜的是明朝的人看不见航海贸易所以带来的庞大财富,等郑和一死便烧了宝船,再也不提下西洋。

直亲王有些得意,还是他大清高一筹,知道海外贸易可以带来庞大的财富。这不,因为这笔财富太大,大清不得不建造水军来护送这些财富回到中土。

自己国家强大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话又转回来,大清是在马背上得的天下,对于建水军可以说是非常陌生。

好在,老四都已经安排好了,安排了人帮忙训练。

直亲王今日的任务也只是将这些训练的法子,以及士兵每日的进步记录下来,为将来在八旗子弟兵推广时作为参考依据。

原本这些事情直亲王是想不到的,还是训练新兵的教官拜托他做这件事。

直亲王想了想,水军将来肯定不会是他掌管,但是老四之前就告知他,等时机成熟,便送他带着一部分水军前往美洲。

那么到时候他肯定也会掌兵,甚至会在美洲大陆补充一部分兵员,所以关于如何训练士兵,他还真的应该记录下来。

这才有了每日的记录任务。

这个笔记,后来更是成为了海军建立之初的珍贵数据记录,珍藏在国家博物馆。

时间转眼即过,秋季来临,大地也被染成了一片金色。

这些年因为各种农具层出不穷,再加上银行的贷款,富人家为了抢收粮食,不吝啬买上几个收割和剥粒的工具。

还有一些村子,以全村的土地为抵押贷了几种农具,每年只还百斤粮食,全村分一分,分摊到每家头上也不多。

这就使的一些村子收割粮食速度快多了,能腾出更多空间进厂打工。

可以说,每年秋收后的日子,就是工厂最为欢喜的日子。

这段时间大量的人手从繁重的农田中解放,这些人最起码在过年前,都会安心的待在工厂里,为工厂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来。

整个南方,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当中,只是偶尔有几处地方,因为常年干旱缺水颗粒无收。

其中就有一个县城,身处关中腹地,周边没有大的河流,只几条小道,每到夏季用水紧张的时候,早早就在上游断了流。

这就使的这个地方根本无法种植水田,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旱田。

粮食产量不多,使得这个县城非常贫瘠,好在当地的父母官是一个清廉的官员,只一身官服上面也打了好几个补丁,没有想着刮一层油水就走,而是整日里苦思着帮助百姓脱离贫穷。

这位父母官,虽然在本地的名声很好,可惜的是才不出众,就算是清官,也只剩一个资质平庸的清官。

上回,突然收到同窗好友的来信,对方说了水泥厂一事,还说打算一起去信给太上皇,让太上皇施压皇帝允许他们自寻财路。问他打不打算一起去信。

这位父母官原本不想掺和到这件事中,虽然对于这位新帝的脾气还没有摸透,但是能够踢开现太子,挤开威望极重的八爷,让太上皇甘愿退位,肯定就不是一个好惹的角色。

父母官虽然是一县之主,但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他只是一个芝麻粒大小的官员,哪里敢参与到这件事当中,去让太上皇给皇帝施压?

可是看着县城内衣衫褴褛的百姓,以及眼神麻木的乞儿,父母官心一酸。

是他无用,要是他有能力的话也能够学那些开水泥厂的官府一样,带动整个县城的百姓富裕起来。

正是这些百姓,使的父母官一咬牙,写信同意了同窗好友所说的事情。

信传过去之后,他就惴惴不安,每日里等待着。

逼迫皇帝是谁都能干的吗?

皇帝身为九五之尊,御极天下,哪里能够受到臣子的胁迫?

父母官心想自己肯定保不住顶戴花翎了,不过要是真的能拿顶戴花翎换治下老百姓一个活路,他倒是心甘情愿。

这一日破烂的城门,进来了一队人马。

看着整个县城没有丝毫活力,再看一看城墙上有一部分因为干裂已经倒塌的城墙,这一队人当中,一个看着比较年轻的人,提着马缰开口,“之前就查过了,这里比较穷,没想到穷成这样。”在一看街上,他们进来这一会儿也没见见到几个人。

那年轻人又看向旁边的人,“对了,这个县城一共有多少户人家?”

“三百户。”

年轻人点了点头,一脸庆幸道:“好歹比当年于成龙于大人,刚做官时好的多。”

随后看着不大的县城,充满了信心道:“这一回,一定要胜过甲队,给我三年时间,一定能让这个县城人口增加到五百户,百姓能够填饱肚子。”

他身边的人,点了点头,随后才开口,“好了,王蒙,先去找县衙,找到县令之后,赶快跟他交接。”

王蒙“哎”了一声,手一挥,整个队伍继续向前走。

县衙倒是挺好找,从城门进来之后,沿着这条路直走,前方不拐弯,走到头就是县衙。

一群人下了马,发现面前这个县衙也破的跟城墙有的一拼,好在县衙门外大鼓,守门的衙役一个不少,不然一群人还真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来人是谁?”跟面前这群人相比,这个县城衙役也瘦的很,虽然瞪大了眼,装出一副狠厉的姿态,但是光是看他那饿的有气无力的样子,连语气都有些飘忽。

王蒙属于这一次队伍当中的领头人,既然他上前一步,“我是本地新任县令,麻烦将你们的胡县令叫出来,这是我的任职令!”

王蒙接过旁边递过来的任职令,展开之后给衙役看。

这衙役哪里识字,不过这调任令他还是见过的,不过是九年前,胡县令调任过来时拿出来的。

原本以为胡县令会跟前几任县令一样,找关系调走,没想到就跟一头倔驴一样呆了下来,一呆九年愣是没挪过窝。

衙役猛然转身往县衙里跑,边跑边喊,“大人,大人,外面来了一位新大人!”

王蒙愣了一下,看向身边的人,随后摸了摸鼻子说,“我有那么吓人吗?”

王蒙自小在孤儿院中长大,跟随其他读书厉害的人一样,被孤儿院继续供养,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之后就没再考了,而是选择了补缺。

让他们这些孤儿院出来的孤儿,补缺也是需要比赛,比赛就是选择一个贫瘠的县,而这段时间上面会倾斜一些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这个县。

三年任期到了之后,会根据这个县城的人口,繁荣程度,交税额度,以及百姓的评级来评比。

胜出者可以得到上面的支持升一任,可以说只要是有本事,就不需要考虑官场上一些复杂的事情,好好的做好本职,就能够升官。

只要有能力,升到内阁都行。

而败者会继续留任,直到将这个县城发展到一定程度。

可以说,他们这些孤儿,从小时候读书时便开始竞争,淘汰掉一部分资质不好的,再淘汰掉一些心智不坚定的,最后留下的都是精英。

既然选择了做官一途,每个精英都希望自己官高位重,可这些都是需要竞争的。

从最低等的官做起,虽然失败了,也没什么,但是浪费了三年,就跟别人拉开了距离。

人的一生当中,做官的时间又能有多少个三年可以浪费?

或许当初站在同一个起点竞争,一场又一场失败之后,别人进了内阁,他可能还得费尽心思调入京城。

这就是差距。

王蒙虽然读书是娇娇者,但是他不认为自己什么都精通,所以这次过来就邀请了好几位好友,有善于经商,有善于种植,有善于河工,还有善于勘矿。

总之,能带上的都带上了。

不管如何,他都要将要让这个县城繁荣起来,赢得这次的比试,赢得最初政治资本。

在刚起步就输了,如何让上面如何倾斜资源培养他。

每年都有等待补缺的新人,也就是说,未来这些资源争夺会越来越激烈,要是没有一份漂亮的履历,如何能够吸引上面的人?

胡县令听到外面的喊声,放下手中已经秃了毛的毛笔,站了起来。

那衙役已经闯进了书房,看到胡县令大声喊,“大人,外面来了一群人拿着任职令,说自己是新上任的县太爷!”

胡县令心里咯噔一声,心道:“总算是来了!”

他就知道自己逃不过,刚出那么大一件事,皇帝或许不将他放在眼中,但是总有一些人不介意帮皇帝把这件事给办了。

他冲着衙役说,“行了,别喊了,随本官一同出去看看。”

胡县令穿着一件棉衣,这件棉衣看颜色应该是深蓝色,同样打着补丁,颜色都快洗得变成了浅蓝色。

带着衙役出了县衙大门,胡县令看着门外一群年轻人,拱了拱手说,“本来就是本地的县令,能否容本官借看一下任职令。”

王蒙看到出来一个干瘪瘦老头,还愣了一下,随后忙将手上的任职令递了过去。

又打量了一眼这个干瘪瘦老头,衣服上好几个地方打的补丁,看着跟这个破败的县城如出一辙。

胡县令仔细查看了任职令,确认确实盖着吏部的印章,他才双手将任职令送了回去,“几位还请稍等,我这就收拾了东西交县衙让出来。”

“等等!”王蒙喊住了胡县令。

“胡县令,难道你就不想看看你的调任令?”

胡县令愣了一下,他还以为自己被罢官了,还想着收拾了行李回老家去。

王蒙又从别人手中接过了一纸调令,递给了胡县令。

胡县令看了看,当看到自己被调到远近闻名的富县,顿时眼泪盈眶。

“我无德无能,何以能去接手这个县?”

王蒙心里哪知道,他真是帮府城把这纸调令带过来。

实际上府城知府也知道胡县令是一个好清官,但是好清官不代表拥有开拓能力,没办法将一个贫瘠的县发展成富县。

这一回,上面将这个贫县作为了比赛场地,不管怎么说,这个县城都要起来了。

而胡县令虽然没办法让一个贫县富裕起来,但却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将这一个清官安放在富县上,绝对不会怕他鱼肉百姓。

这也是知府的考量,之前他将治下贫县的名字报上去,原本没觉得有什么希望被选中,可偏偏被选中了,自然得考虑怎么安放胡县令。

最后想了想,还是将治下一个富裕的县城交到胡县令手中。

为何将调任令交给王蒙,那是因为王蒙过来之时先拜见知府,两人是同一个书院出来的,是自己人,便让他将调任令一同带了过来。

胡县令抖着手,握着调任令。

自己呆在这个县城九年一事无成,没想到知府大人竟然这么看重他,将这么一个好的县交到他手上。

他一定不会负知府大人所托,好好管理好这个富县。

胡县令走时没有多余的东西,手里只拎着一个打着补丁的包裹。

胡县令要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不少衣衫褴褛的乡亲父老,迎了过来,手中拿着仅有的各种土地产。

有些是自己栽种的菜,有些是粗面窝窝头,而这些已经是百姓手中最好的东西了。

胡县令泪眼盈眶,拒绝了大家塞的干粮。

百姓中一个弓着腰的老人走了出来,看得出来,这个老人在百姓群中非常有威望。

“胡县令,你是一个好县令,既然你已经有了好前途,我们也就不留你了,只希望你好人有好报。”

胡县令抹了抹眼睛,亲手扶住了老人,“胡老,新上任的县令是京中来的,见识的也比小老高,肯定能带领乡亲们走出困境。”说着又转头看向路边的王蒙等人,“王县令,这些户老乡亲就交给你了。”

王蒙郑重的点了点头,“胡县令请放心,我会凭借自己所有的努力,来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胡县令又扫了一眼所有百姓,这才背过身去,拉着一头毛驴,背着包裹往城门口走去。

一会儿人就这样目送着他的背影。

王蒙看着这群百姓跟身边的人说,“难怪书上说,这个世界上,百姓是最可爱的人。你对他好,他们自然会以真心来回报你。”

凡是要考科举,都要学一本必不可少的书。

这本书叫做《最可爱的人》。

原本王蒙还有些疑惑,但是看到这群真心对待胡县令的百姓,他一瞬间明白过来。

百姓确实是最可爱的人。

即使胡县令没有帮他们什么,甚至没有改变他们的境遇,但是没有乱加税,乱摊徭役,对于百姓来说,这就是难得的好官。

这些百姓要求太低了,已经低到尘埃里去了。

不由得王蒙心里起了一股豪情,若是说之前,他还想奔着官场,那么此时他想为这些可爱的人做些什么,也想做百姓口中口口相传的好官! 166阅读网

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