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 第三章 屯垦改地——汪应蛟

作者:徐夏半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28 22:02:21

汪应蛟,字潜夫,号登原,南直隶徽州府婺源段莘村人。初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历任南京礼部郎中、兴泉宪副、济南参政、山西按察使、右都御史代天津巡抚与保定巡抚、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累迁至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汪应蚊,授任南京兵部主事,曾任南京礼部郎中,经考核入京,恰逢吏部侍郎陆光祖与御史江东之等互相攻击,汪应蛟认为陆光祖不对,盲言上疏弹劾他,对政府有很多劝谏。经多次进升至山西按察使,在易州统兵,上书陈述矿使王虎贪婪横行的情形,皇帝没有答复。

倭将平秀吉兵围朝鲜,危及我国安全,朝廷派天津巡按领兵赴朝镇抚,升汪应蛟为右都御史代天津巡抚,屯兵驻防,保卫海疆。由于连年征战,军队的后勤供应非常紧张,百姓不堪重负,汪应蛟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天津附近葛沽、白塘一带的土地,一片荒芜、径苇丛生。他想,这一带水源充足,若能将此荒废之地开垦为水田,不仅能改善军队的粮食供应,同时还能大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为此,汪应蛟找来几位当地老人,询问他们“为什么这一大片地都荒芜了”。老人们告诉他:这些地是因为“斥卤不可耕”。汪应蛟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的结论。于是,他力排“盐碱地不能耕种”的“风土论”观点,决心一试。为减轻百姓过重缴纳军粮的负担,汪应蛟下令驻防兵丁2300人进驻葛沽、白塘一带,筑堤围田,开浚河渠,灌水洗碱,开始屯垦。

他吸取江浙治理盐碱地的经验,采取“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相通”的办法,四面筑堤以防水涝,开挖深渠利于排涝,利用海河一日两潮引水灌溉和排出盐碱。第一期垦田5000亩,其中水田2000亩,亩产粮四五石;旱田3000亩,亩产薯豆一二石。“岁得美谷盖二万石有奇”。汪应蛟首次屯垦,并创天津种植水稻之始获得成功,为当地大规模开发改造盐碱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军民始信,闽浙治地之法可在北方推行,而各官也相信斥卤可尽变为膏腴。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